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王祯著《农书》--中国年鉴网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今东平县)人,生活于公元13世纪末叶至14世纪初叶。他曾做过两任县官: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今属安徽)县尹,在任6年;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YongFeng](现江西广丰县)县尹。在二县任内,王祯体察民情,劝导农业[NongYe],廉政爱民,颇著成效,加之对农业[NongYe]的精通钻研,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称赞。其《农书》就是他在旌德、永丰[YongFeng]县前后经历了约十六七年左右的时间呕心沥血才得以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刻印此书发行后,王祯就谢世了。一说直到元惠宗元统初(1333年)以后去世。对于王祯生平事迹,今天留下的文献甚少,生卒年不详。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大略地知道,王祯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祯阅历非常丰富,据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祝将仕所说:王祯在担任永丰[YongFeng]县时就已是“东鲁名儒,年高学博,南北游宦,涉历有年”。这在其所著的《农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所撰《农书》在当时乃至后来对农业[NongYe]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创造的木活字代替胶泥活字,使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一步。《农书》中不仅广泛地引述了经史、农书,还兼及诸子、医学本草、重要类书、笔记杂录、名人诗赋等。《农书》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农学[NongXue]遗产,而且兼论南北,着眼全国,弥补了《齐民要术》等农书只适用局部地区的不足,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NongYe]作系统研究和集北魏以来农业[NongYe]生产经验之大成的农书。
  王祯处在元朝盛期。蒙古贵族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采取了很多“汉法”,模仿中国历代封建制度,制定了元朝的各种规章制度。但传统的科举制度却迟迟没有恢复。一般汉儒入官的途径,大多要经过掾吏、书吏,然后才选为中下层官员,充任州县以下官吏。上层官僚阶层基本上为世袭的蒙古贵族和极少数汉族官僚所袭断。王祯入官途径就是一般汉儒的途径。1295年由承事朗升任安徽旌德县尹,1300年调任江西永丰[YongFeng]县尹,现从他担任县尹的经历和他留传后世的农学[NongXue]著作《农书》与诗集《农务集》来看,他受过系统教育、读过很多书,而且深谙农事。《安徽省志·名宦》曾褒其曰:“种种善迹,口碑载道。”他从旌德调到永丰[YongFeng]时,听说永丰[YongFeng]一带不种棉,也不普及养蚕,就自己出钱买了棉花籽和桑树带至永丰[YongFeng],推广种棉养蚕经验,传授纺织技术。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做一个地方官,就应尽到“劝导农蚕”的职责。因此,他每到一地,首先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发展农桑棉麻,改革农具[NongJu],并不断总结经验。
  王祯的家乡今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下游,境内有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东平湖。当时是元代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教育等事业迅速发展。东平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传统的重农思想,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农学[NongXue]家,如汉朝的汜胜之、北魏的贾思勰等。王祯继承了他们的农本思想,笃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认为“农,天下之本也”。在县尹任上,他积极提倡农桑,奖励垦耕,还特别重视推广新种植法和新式农具[NongJu],并且还亲自设计创新了一些先进的农机具。在任永丰[YongFeng]县尹期间,他每年教农民[NongMin]种桑若干株,还买树苗和棉籽教农民[NongMin]种植;又教农民[NongMin]如何管理和收获麻、黍、麦之类;还教农民[NongMin]如何制造和使用新式农具[NongJu]。他在推行这些新的种植方法[FangFa]和管理方法[FangFa]过程中,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开始时,当地农民[NongMin]认为自己以农为业,世代用老办法种田,为什么还要学新办法种田?一些邻县的地方官吏也暗自嘲笑或讥讽他,认为他不识时务。但实践证明,王祯新的种植和管理方法[FangFa],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NongMin]大受其益,王祯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威信也越来越高。
  他确实是一位“南北游宦”,人们一般只知道他在江南做官,却不了解他曾宦游南北,但从《农书》中可以看出他在把农具[NongJu]和一些作物写进书中时,经常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见闻。如书中提到“愚尝见燕山栗”;铲“尝见燕赵北,亦传辽池东”;“又尝见北方稻田,不解插秧,惟务撒种,却于轴间,交穿板木,谓之‘雁翅’,状如历泽而小,以磙打水土成泥”;麦绰“尝见北地,芟取荞麦亦用此具,但中加密耳”。耕索“今秦晋之地,亦用长辕犁……如山东及淮汉等处用三牛四牛”。这些地区,除王祯的原籍山东外,其它燕、赵、秦、晋、营州等地,都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及辽宁等地。至于江淮之间,更是“愚尝客居江淮,目击其事”(沙田),书中“江淮”、“淮上”、“淮人”、“淮民”等提到很多,足见王祯对江淮之间的农业[NongYe]情况了如指掌。他的足迹还曾到过江、浙、湘、赣等地区,诸如“余尝盛夏过吴中”(秧马),“今平江虎丘寺剑池”(高转筒车),“尝见江东农家用之”(镫锄),“尝见浙间一种,谓之阴瓜”(甜瓜),“尝见于江浙农家”(筛谷箉),“尝到江西等处”(水转连磨),“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架悬之”(笐架)等,王祯以上的这些经历就是他后来写作《农书》的资本。


二、做重农利民官,尽劝导农蚕责

  作为一个封建官吏,王祯又是一名“循吏”和“清官”,对劳动人民给予较多的同情和关爱。在县尹任上,他提倡节省徭役以宽民力,克除游惰以务农业[NongYe],这是民之安居乐业,国之兴盛强大之大计。他曾说:“农民[NongMin]被蒲茅,吃粗粮,住草屋,喂牛羊,披星而出,带月而归。父亲在耕种,儿子跟着送饭;兄长在劳作,弟弟追随学艺。除了负担官府的徭役赋税,还要供养父母、妻儿,其他就是结亲姻,交乡里。世上最淳朴之人莫过于农民[NongMin]了。”他在《农书》的自序里这样记载:“农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就要受饥挨饿;一女不织,就要受寒挨冻。”他写道:“教之者莫先于士,养之者重于农,士之本在学,学之本在耕。故土为上,农次之,工商为下,本末轻重,明白可见。”说明当时王祯是把农业[NongYe]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礼仪和封建政权的安定巩固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王祯农学[NongXue]思想的重要特色,正所谓“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王祯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因而,他的重农思想与“利民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除了教农桑耕外,他还提倡积谷防饥、修路筑桥甚至带头捐薪办学等。同时,他反对封建官场中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甚至公然揭露官府的贪赃行为,呼吁官吏不得扰民。他对朝廷中劝农机构及那些名为“劝农”实为“吃农”的官吏的腐败尤为痛恨。元朝忽必烈中统年间始设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和劝农官,选择通晓农事的人充任。他们分道视察农务,督促农耕,对恢复和发展农业[NongYe]生产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官场的腐败,这些人往往衙门未出,先发公文,告知各乡,一到乡间,便集合乡民,头会箕敛,勒索受贿之风不绝,“劝农官”变成了“吃农官”。对此,王祯认为这是“骚扰于民”的做法,上边应制定法规,予以制止。
  王祯调任旌德县尹时,致力于探索南方农业[NongYe]发展规律,在1296年前后,开始撰写《农书》,他一方面研究了《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古代农著,一方面又吸收了南北各地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于1318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著作。王祯的儒友信州教授戴表元在其为《王祯农书》所作的“序”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JieShao]。其曰:“丙申岁(1296年),客宣城县(今安徽),闻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旌德治。问之,其法:岁教民种桑若干株,凡麻苎、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获,皆授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鎛、耨、耰、耙、扒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民初曰:‘是固吾事,且吾世为之,安用教?’他县为宰者群揶揄之,以为是殊不切于事,良守将、贤部使,知之不问,问亦不以为能也。如是三年,伯善未去旌德,而旌德之民利赖而诵歌之。盖伯善不独教之以为农之方与器,又能不扰而安全之,便民心驯而日化之也。后六年(1304年),余以荐得官信州(州治在今江西上饶),伯善再调来宰永丰[YongFeng](今江西广丰)。丰、信近邑(二县近在咫尺),余既知伯善贤,益慕其治加详。伯善之政孚于永丰[YongFeng]又加速,大抵不异居旌德时。山斋修然,终日清坐,不施一鞭,不动一檄文,而民趋功听令惟谨。”的确,王祯之所以不发公文下乡扰民,是因为他重在实际民种艺之法,颁发农器图样,使农民[NongMin]仿造,进行推广,普及和考核实用技能,使农民[NongMin]尝到使用农器的甜头和实惠。如1298年他在旌德县,天大旱,一连60多天没有下雨,该县是个多山的地方,全县耕地大部分是山地。但旌德县又有很多河流溪涧里有的是水,只要能把这些水提灌到山地里,禾苗就能得救。于是,王祯立即画出水转翻车图样,召集了木工、铁匠师傅赶制水转翻车,组织农夫抗旱,使全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再如王祯根据旌德山区昼夜温差大,山坡地形直射光照短,养分积累快,土质疏松,适合生姜的生态环境,适宜姜块生长发育,于是引入推广种植生姜,使农民[NongMin]得到了实惠。王祯非常重视农业[NongYe],他认为,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做一个地方官,就应该尽到“劝导农桑”的职责。因此,他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NongJu]。王祯读书很多,学问广博,人们称他是“东鲁名儒,年高学博”,确实是名副其实。他擅长写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铭、赞、诗、赋,亦风雅可颂”,清人顾嗣立选编的《元诗选》中选用他的诗不少,王祯的诗赋等确实好,他多才多艺,非同一般。


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农学[NongXue]巨著

  王祯的《农书》由3部分组成,即《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TuPu]》。书的分卷王祯称为“集”,3部分各为起讫。自序称:“为集三十有七,为目二百有七十。”(现存36卷,另有编做22卷的版本,内容相同)但就书中的“目”计算,“二百”实系“三百”之误,计《农桑通诀》6集26目,《百谷谱》11集83目,《农器图谱[TuPu]》20集261目,共37集370目,约13万字,插图300余幅。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后,曾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NongYe]生产的政策,使“房口增,田野辟”逐渐成为现实,出现了一些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王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和编著《农书》的。在编写过程中,他一方面“搜辑旧闻”,广泛参考古代农书和史书中关于农事的记载,又总结当代农业[NongYe]生产的新技术、新经验和他本人对农业[NongYe]生产知识考察、研究、实践的成果。所以,他在书中能南北贯通,对整个农业[NongYe]系统包括季节、气候、水利、土壤等条件的不同,以及农具[NongJu]、生产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较全面的分析,涉及的地域包括南北方17个省区,规模宏大,范围广博。
  《农桑通诀》是《农书》的第一部分。它是农学[NongXue]性质的总论,它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主要概述了我国农业[NongYe]生产的起源和发展史,论述了发展农业[NongYe]、鼓励农桑、储粮备荒的重要意义,对农业[NongYe]生产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它对农作物垦耕、播种、中耕、肥水管理,以至收获贮藏都有所论,兼及各种树木的种植和嫁接,马牛羊猪和家禽的饲养以及养蜂、养鱼等生产技术知识,也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可谓周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NongYe]的各个方面。王祯在《授时篇》中提出,“天时”是农业[NongYe]生产必须依赖的条件,人们虽然不能改变“天时”,但可以认识掌握“天时”。他说:“四季各有其务,12月各有所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他认为务农之家有必须掌握节气,使“天时”、“天道”为人所用。为了适时掌握农时,他亲自绘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指出各个节气的物候和农事应做的诸事项。同时,他还编绘了《天下农种总要图》,既颇具创造性,又富有实用性,使农夫们便于运用,可惜《天下农种总要图》已失传,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在他的《地利篇》中,王祯提出农作物的种植要“因地制宜”,他说:“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土各有产,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他认为“不失种土之宜,而能尽稼穑之利。”但他同时也提出了“种土之宜”不能成为人们改良、引进推广新品种的束缚。他认为,南方的作物只要适宜的条件也可以引种到北方;作物是可以逐渐改变习性以适应当地的环境的,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古代确实是极为罕见和难能可贵的。《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NongYe]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民措施。它使人们对广义农业[NongYe]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NongYe]生产中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王祯在《农书》中论述了作物从种植到收割收获的全过程,其中有《垦耕篇》、《耙耢篇》、《播种篇》、《锄治篇》、《粪壤篇》、《灌溉篇》、《收获篇》等7篇专门论述作物栽培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王祯在《播种篇》中介绍[JieShao]了选种和播种的方法[FangFa],并特别强调了良种的选择与保存。他介绍[JieShao]说:每年挑选好的穗子割下来挂在高处,或把种粒窖藏,播种前晒干种子,或者进行浸种处理,以促其发芽。在播种方法[FangFa]方面,王祯介绍[JieShao]了漫种(撒种)、耧种(条播)、瓠种(点播)等几种方式。另外,《农书》中还介绍[JieShao]了《种植篇》、《畜养篇》、《蚕缫篇》等,都是分别介绍[JieShao]植树的栽培、牲畜、家禽的饲养管理,以及养蚕和缫丝等各方面农事的方法[FangFa],极有见地。如《农器图谱[TuPu]十六·蚕簇》比较南北簇蚕的方法[FangFa],南方屋内簇和北方的屋外露簇,各有利弊,而北方的露簇为害更大,他介绍[JieShao]一种改进了的“连脊厦屋”屋族法,希望北方仿用,并指出露族的各种弊害,最后援引北宋梅尧臣《蚕簇》诗作结论:“竞畏风雨寒,露簇未如屋。”
  《农书·百谷谱》是继总论之后的栽培各论,书中分门别类说了80余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起源、品种和栽植方法[FangFa]。这一部分同其它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的一大创举。如谷属中的粱,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瓜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瓜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他把作物分谷、蓏(瓜类作物的果实)、蔬菜、果、水生植物、竹木、杂类等6项,每一项又分若干条,这种分类尚粗糙,但比以前农书如《齐民要书》等又进了一步。其内容大都是掇采前人的材料,确实是兼收并蓄。


  《农器图谱[TuPu]》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这一分卷帙最重,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仅插图就达300多幅,每幅图不仅绘制清晰,且都附有文字说明,介绍[JieShao]了各种农具[NongJu]和生产工具的来源、构造和用法,是最能展现王祯科技思想精华之所在。如对黄道婆创造的擀、弹、纺、织等工具都画出了图样,并作了详细记录,成为现在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珍贵资料。王祯绘制《农器图谱[TuPu]》,尤为难得,在我国传统农具[NongJu]发展史上可称得上独一无二,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农书》中虽然没有将耕作栽培技术直接对农民[NongMin]“授之以方”,但书中所记实际都是这些内容,自然是间接在教育农民[NongMin]以种艺之方。农器指导操作技术,操作技术依赖农器,二者本为一体。王祯绘图写谱,本身就是为了教民种艺。王祯把这些农器具分为田制、耒、耜、仓廪、鼎釜、舟车、灌溉、缫丝等20个门类,总共介绍[JieShao]了257种农业[NongYe]机械工具,共绘有图谱[TuPu]306幅,每幅图都有文字说明,并且做诗吟咏(后人把这些诗摘编成《农务集》或编入《元诗选》)。元朝以后的一些重要农学[NongXue]著作中,农器图谱[TuPu]部分也多转录或引据《王祯农书》。其中,在开荒整地农具[NongJu]中,王祯介绍[JieShao]了开荒的(犁)刀;在播种工具方面,介绍[JieShao]了耧车的创造和改进,耧车在汉代就发明了,到了元代又有了两项重要创新:一是增加了一个肥料箱,使得播种与施肥能同时进行;二是增加了砘车装置,使得播种后能立即掩土,可以大大提高种的发芽率。在中耕除草农具[NongJu]方面,介绍[JieShao]了耨、锄、铲、耙及当时在北方旱田用的畜拉耧锄和南方水田用的马、耘爪等先进的耕耘器具。在收获工具中,介绍[JieShao]了粟鉴(半月形割穗短刀)、铚艾、钐及快速收养麦器具——推镰等。与此同时,王祯还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一些农器具,如在翻车(龙骨水车)的基础上设计了“水转翻车”、“牛转翻车”等新形式灌溉农具[NongJu],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又在普通水磨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水轮三事”,用于农产品加工,这种工具的创造可兼磨面、砻稻、碾米三种功能。王祯还借鉴江西的茶磨,研究制作了一种“水转连磨”,这种连磨利用一个立式大水轮带动三个齿轮,每一个齿轮又各带动三盘磨,“三轮之力,互拨九磨”。轮下还可以兼装几个水碓,用来舂米,抗旱时,只要在大轮上装上水筒,就可以灌溉田地了。王祯在《农书》中细致地描述了水车提水的情景:“水激轮转,众筒蔸水,一次倾入天地(木槽)以灌田稻,日夜不息。”这些创新充分显示了王祯对机械设计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对水功能的认识也是全面与深刻。他在“利用门”一节中介绍[JieShao]的水力农机达14种之多,这还不包含水力灌溉机械。王祯的《农器图谱[TuPu]》在我国传统农具[NongJu]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人们从整个《农器图谱[TuPu]》的机械与图谱[TuPu]中,可以明显看出王祯既是卓越的农学[NongXue]家,又是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和设计师。他对于绳轮、齿轮、曲柄、连杆等传动装置的运用已掌握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在许多机械零件和整体机械原理上,也同样显示出他确实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高超的造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和《授时通考》等书中的农业[NongYe]器械图谱[TuPu]多引自《农书》。这部书也曾被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收入,并译成几国文字流传海外。
  王祯是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官吏,他著的《农书》就是有力的证明。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农学[NongXue]家,在机械设计和印刷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东汉杜诗制造的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的水排,到元代时已消失。王祯为了把失传的工艺继承下来,恢复和改进水排用以鼓风炼铁,“不惟国用充足,又使民铸多便”。于是他经过多方走访,根据其构造原理,反复加以研究改进,把古人用皮囊鼓风改用木扇(一种简单风箱)鼓风,并绘成图谱[TuPu],以便推广,这对提高冶炼技术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冶炼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王祯还在北宋时毕昇发明胶泥活宇印刷术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验,克服胶泥活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的缺点,于公元1297年用枣、梨木刻成了木活字3万多个,同时还发明了转轮贮字盘。贮字盘分韵轮和杂字轮两个轮,韵轮上的木活字是按音的次序排列,杂字轮则是排列,一些杂字和“之”、“乎”、“者”、“也”等语助词。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拣字工人坐在两个轮子中间,只要转动轮子,就可以拣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印书时,把需用的木活字排成行,行间夹以竹片。再用木楔卡紧,便可施墨印刷。印完后将版拆开,捺出木活字,以备再用。这种方法[FangFa]弥补了胶泥难着墨、易破坏、不能久行的不足。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在宣州旌德县尹任上,用这种新方法[FangFa]试印了他自己编写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百部齐成”,使之成为世界第一部木活字印刷珍本。遗憾的是,这部古代有明确记载的木活字印本,早已失传了。王祯把这次造木活字和排版、印刷的经验,写成一篇《造活字印书法》,并绘制了“活字板韵轮图”附在《农书》后,流传后世,成为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王祯农书》后附《杂录》中,记述了“造活字印书法”,其结尾处是这样写的:“前任宣旌德县县尹时,方撰《农书》,因字数甚多,难于刊印,故尚已意命近创活字,二年而工毕。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予迁任信州永丰[YongFeng]县,挈而之官。是《农书》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见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贮,以待别用。”木活字印刷术效果显著,流传久远,自元至清末,久用不衰。且传至朝鲜、日本、伊朗等国,影响波及欧洲。

  1300年,王祯调任江西永丰[YongFeng]县尹时,随带十几辆手推车。有些妒贤之辈曾挟嫌暗查,结果全是棉桑苗和印刷工具。除此之外,王祯依旧是一卷行李,两袖清风。
  王祯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NongXue]家,他写的《农书》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和史学价值的农学[NongXue]著作。王祯和他的《农书》在我国农学[NongXue]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