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地区记忆 > 山东记忆 >

秦始皇东巡与封禅--中国年鉴网

     封禅是古代帝王最隆重的祭祀仪式。在泰山[TaiShan]上修筑土坛来祭天,回报上天的恩德,叫作封。在泰山[TaiShan]下面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地面祭地,回报地神的功德,叫做禅。按照《尚书》的记载,舜帝就有五年巡视一次的制度,舜帝曾到五岳(东岳泰山[TaiShan]、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进行过祭祀,夏禹继承了这种制度。到了周代,又形成了天子祭祀天下[TianXia]名山大川,以对待三公的礼节祭祀五岳,同时还有诸候们祭祀自己国境内的名山大川的制度。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到泰山[TaiShan]封禅的做法即停止了。秦始皇[QinShiHuang]统一天下[TianXia]后,又开始了这个活动。
  秦始皇[QinShiHuang](公元前259—210年),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终于先后灭了韩、魏、燕、赵、楚、齐六国,最终完成了“并吞八荒,扫平天下[TianXia]”的千古伟业,建立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政权。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TianXia]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分封制为郡县制,割天下[TianXia]为36郡(后增为40郡);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及车轨大小。这些无疑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巩固作用。但是天下[TianXia]虽统一,人心尚不稳,为了展示其雄伟,证明其统一天下[TianXia]为真龙天子的合法性,于是便搞了封禅活动。


  泰山[TaiShan]是中华民族朝拜的神圣大山。远古就有巡狩望秩的活动。遂有“古者封泰山[TaiShan]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之说。
  泰山[TaiShan]雄踞东方,而东方被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封禅活动又染上了“君权神授”的色彩。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形容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TaiShan]者也”。就绞尽脑汁找“祥瑞”,昔日秦文公出猎时获得一“黑龙”,这便是天赐祥瑞于秦始皇[QinShiHuang],这便是受命于天。封禅意味着“受天有命”,意味着天下[TianXia]太平,功及于天下[TianXia],所以历代帝王都想通过泰山[TaiShan]封禅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秦始皇[QinShiHuang]统一天下[TianXia]后,清楚地看到东方六国的残余势力对他的不利影响,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因而东巡“登临泰山[TaiShan],周览东极”,举行封禅活动,这样既可加以震慑,又企图实现长生不老的渺茫愿望。同时,他东巡隐含着寻根问祖的深刻含义。《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辞海》等书籍中都曾记载今天的莱芜是“秦皇第一故里”,到东方寻得祖先所在地,又设嬴县,不仅能够显示赢秦纵穿古今、横贯东西的历史,而且可以给嬴政王朝统治东方提供历史依据,拉近它与东方臣民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这就是秦始皇[QinShiHuang]封禅泰山[TaiShan]的另一目的。

  封禅总是与巡行相结合的。秦始皇[QinShiHuang]先后在始皇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24年、220年、219年、218年、215年、210年)六次巡游全国。其中四次东巡,时间及路线依次为:首次为公元前219年,咸阳、邹峄山、泰山[TaiShan]、梁父山、黄腄成山、之罘、琅琊[LangYa]、彭城、衡山、南郡、湘山、武关、咸阳。再次是在公元前218年,咸阳、阳武、之罘、琅琊[LangYa]、上党、咸阳。三巡在公元前215年,咸阳、碣石、上郡、咸阳,四巡在公元前210年,咸阳、云梦、丹阳、会稽、吴、琅琊[LangYa]、荣成山、之罘、平原津、沙丘。秦始皇[QinShiHuang]四次东巡,三次都以齐地为主要目标,可见他对齐地非常关注。他首次东巡所作《琅琊[LangYa]刻辞》中说:“维廿八年,皇帝[HuangDi]作始……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这里所谓的“事”首先是政治和军事的,其次是祭祀等文化方面的内容,也不排除寻根问祖的内容。在巡视中,他以封禅为旗号,于公元前219年首登泰山[TaiShan]封禅。
  封禅是政权易姓合法化的仪式,所以《白虎通·封禅》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TaiShan]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TianXia]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TaiShan]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TaiShan]之高以告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也,明天地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故孔子曰:升泰山[TaiShan]观易姓之王可得而数者七十有余。封者,广也。言禅者,明以成功相传也。……太平乃封,知告天下[TianXia],必也于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可见古人们总是封禅与政权更替联系在一起,以加强封禅的神秘感,也将政权产生神圣化。


  古人认为,皇帝[HuangDi]乃天帝之子,是奉天命来统治臣民百姓的。天、地是古代价值观念中的高贵象征。因此,在改朝换代以后,或某帝王以为功绩显赫时,都应到泰山[TaiShan]封禅,告太平于天地,告成功于天地,以答谢天地的恩泽。
  封禅是仪式,而政权合法主要在于理论上的合法,所以《史记·封禅书》上专论了秦获政权的理论基础。他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驺子即邹衍,在齐威王、齐宣王之际,邹衍用五行相胜的理论来解释改朝换代,他给五行赋予了道德属性,称之为水德、火德、木德、金德、土德,先是黄帝尚土为土德,颜色尚黄,有大蚓大蝼的符瑞见于世;后到复朝,天显示了草木秋冬不杀的符瑞,故禹登位尚木,其色尚青;商汤王时见到了金刀生于水的符瑞,故汤登位尚金,其色尚白,后来赤鸟衔丹书集于周庄,文王统一天下[TianXia],故周朝尚火,其色尚赤。现在有一个水德王朝正待产生。但是,成功之后的秦王赢政深感由昔日“夷”的地位一跃而为天下[TianXia]共主,难以令六国的臣民心服口服,于是他首先采纳齐博士们的建议,改定名号,将三皇五帝的“皇”和“帝”两个字连称,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新称号;所以秦始皇[QinShiHuang]找到了依据,采用邹衍之说证明其合法性。
  《史记·封禅书》对邹衍的理论叙述如下:秦始皇[QinShiHuang]既并天下[TianXia]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白山溢。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史记·秦始皇[QinShiHuang]本纪》也说到了这个理论。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这是五行德运之说得到最高统治者承认并利用的开始。秦始皇[QinShiHuang]自以为秦得水德之运,一切典章制度均按水德之运的标准做了一番改创,以向天下[TianXia]展示秦朝之兴是顺应五德演化规律的,理当代周统治中国,为他封禅泰山[TaiShan]奠定了舆论基础和准备。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QinShiHuang]从秦的都城(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不远千里之遥,乘坐马车长途跋涉,不辞艰辛进行了东巡。他从河南进,入山东巨野,由西而东,至今邹县峄山。据《史记·秦始皇[QinShiHuang]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并在峄山立下第一块记功碑,由丞相李斯撰文书写。碑铭每句四言,文辞简括、精炼,文曰:
  “皇帝[HuangDi]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HuangDi],壹家天下[TianXia],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碑文主要颂扬秦始皇[QinShiHuang]废分封灭六国实现大一统的功绩。在邹县时,他曾邀集齐鲁两地的儒生博士70人,他们在一起共同商讨如何登泰山[TaiShan]封禅之事。当时,有的儒生说:“古时上泰山[TaiShan]封禅用蒲草包裹车轮子,因为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树;扫除地面来祭祀,铺在地上的席子要用草杆和庄稼秸子编制。”儒生们并不了解秦始皇[QinShiHuang]上泰山[TaiShan]的政治意图,儒生们不识时务的俭薄寒酸的祭礼被秦始皇[QinShiHuang]否决了,秦始皇[QinShiHuang]认为儒生们的议论庸俗不堪,毫无根据,不过是强不知以为知,按照各自的臆想编造出来的。于是秦始皇[QinShiHuang]决定自行其是,命人开凿山路、整治车道,攀登泰山[TaiShan]。秦始皇[QinShiHuang]上泰山[TaiShan]的经过,秘而不宣,连司马迁也慨叹无法记述。所以,同一部《史记》,《封禅书》和《秦始皇[QinShiHuang]本纪》两篇所记载的秦始皇[QinShiHuang]登山路线也不一样,一说阴上阳下,一说阳上阴下。其阳上阴下,是从泰山[TaiShan]山南登顶,举行了封礼,从北路而下,禅于梁甫,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古相传的封禅之礼的首次实践。而从中国古代五行说考虑,周秦汉的登山都应从东开始。秦始皇[QinShiHuang]信笃“五行”、“五德”之说,应该从泰山[TaiShan]之东开始登山,史书又载其“阴”。因此,秦始皇[QinShiHuang]很可能从后石坞天烛峰其下的“扫帚峪”山谷循谷渐进开始登山,而从山南下山的。


  对于这段历史史实,《史记·封禅书》曾有记载说:“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TaiShan]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TaiShan]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QinShiHuang]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秦始皇[QinShiHuang]所禅之梁父,即徂徕山前之映佛山,今属新泰天宝乡。与徂徕浑然一体的新甫是新泰、莱芜之界山,山顶下有云孤(谷)。 《增修新泰县志·八景》曰:“高峰前有云谷寺,秦始皇[QinShiHuang]封禅泰山[TaiShan]东巡驻跸”。明代新泰赵知县《春日登新甫山诗》云:“问俗久传秦禅地,逢人争道汉离宫”。俗传既久必有缘由,可说明秦始皇[QinShiHuang]禅梁父前后确曾到新甫山一游。
  秦始皇[QinShiHuang],亲至岱顶,设坛举行庄严的祭礼,命丞相李斯篆书诏文刻石纪号于岱顶玉女池旁(今碧霞祠旁),《史记·秦始皇[QinShiHuang]记》对泰山[TaiShan]刻石记载如下:“皇帝[HuangDi]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TianXia],罔不宾服。窥钏远黎,登兹泰山[TaiShan],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箸明,陲于后嗣,顺承勿革。皇帝[HuangDi]躬听,既平天下[TianXia],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秦始皇[QinShiHuang]将“己之功德”刻在石头上,以表彰自己统一天下[TianXia]、治理国家的功绩,希望自己的“大义休明”能够垂于后世,更要求子孙后代万民“尊(遵)奉遗诏,永承重戒”。礼毕,从泰山[TaiShan]阴道下。泰山[TaiShan]中路的“五大夫松”则是在山阳,《秦始皇[QinShiHuang]本纪》曰:“乃遂上泰山[TaiShan],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松。”给人的印象似是只从山阳一面上山下山。然《封禅书》,始皇却是“自泰山[TaiShan]之阳至巅”,“从阴道下”。前后互相矛盾,可谓两处记载南辕北辙。《史记·封禅书》记载:“始皇之上泰山[TaiShan],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不论秦始皇[QinShiHuang]是从山阳上泰山[TaiShan],还是从山阴登泰山[TaiShan],都表明他到泰山[TaiShan]行封,而从泰山[TaiShan]下至梁父去祭祀地神。封禅之仪由此完成,向天下[TianXia]宣告了秦王朝的合法性与神圣性。秦始皇[QinShiHuang]死后,秦二世胡亥,于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又接踵封禅泰山[TaiShan],仿其先父又命李斯撰写诏书刻于始皇所立石侧,其文曰:

  皇帝[HuangDi]曰:“金石刻尽始皇帝[HuangDi]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现此碑真迹仅存十个残字,它是我国最早石刻之一。此刻石现藏泰安市博物馆东御座内,成为泰山[TaiShan]封禅纪功刻石的最早遗物。泰山[TaiShan]刻石辞完整地保存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其大意是:皇帝[HuangDi]就任帝位,制定法律,诸位大臣认真执行。始皇帝[HuangDi]二十六年,第一次统一天下[TianXia],各地没有不臣服的。现在又亲自东巡视察远方的黎民百姓,登上泰山[TaiShan],看到了最东部的地方。髓从的大臣感到行踪奇伟,推想事业宏大,都称赞皇帝[HuangDi]的功德。目前治理天下[TianXia]的办法被积极推行,各地的生产也很正常,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大义昭明于人间,希望要流传后代,永远继承不要改变。皇帝[HuangDi]圣明,在统一天下[TianXia]之后,又毫不放松地处理天下[TianXia]政务,早起晚睡,兴办有利的事业,注重教导感化人民。皇帝[HuangDi]的命令一经宣布,远近的国事都得到治理,老百姓都秉承皇帝[HuangDi]的意志办事。全中国高贵的人和卑贱的人都分辨清楚,男人和女人都各自遵守礼仪,谨慎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明确区别内外,各阶层的人都平静无争,要把这种好风气传给后代。这样代代相传,以至无穷,永远尊崇皇帝[HuangDi]的命令,好的永远继承,坏的永远引以为戒。秦代封禅,完成了最高统治者“受命于天”、“代天行道”的伟大创举,使祭泰山[TaiShan]由一般性天神祭祀,发展升华为与社稷息息相关的政治大典,泰山[TaiShan]封禅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泰山[TaiShan]崇拜在秦一统之前,影响尚局限于东方;至秦之世,由于始皇父子的登临礼祠,遂使泰山[TaiShan]声名广播域内,成为全国性的信仰。

  秦始皇[QinShiHuang]封禅,虽“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封禅,为后世的封禅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从此历代帝王封禅都“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也”。
  《史记·秦始皇[QinShiHuang]本纪》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南登琅琊[LangYa],大乐之,留三月”。“做琅琊[LangYa]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琅琊[LangYa]东临黄海,俯仰万里,海涛变幻,龙跳虎卧,气象恢宏。琅琊[LangYa]环境绝幽,隔海相望,诸岛屿出没于水中,真如仙境。
  同时,琅琊[LangYa]是天然良港,是我国五大古港之一。它具有湾静水深不冻不淤的优点,自古是我国陆海交通的枢纽,是我国与朝鲜、日本等国各种物资吐纳集散之地,更是船舶活动的根据地,在航海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QinShiHuang]屡次东巡,主要是为绥靖东夷区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再就是为了满足其贪恋名权地位的私欲而拜神求仙丹。他为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药物,便听信琅琊[LangYa]方士徐福(市)的上书所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往求”,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等人遂不返回。徐福出发前,秦始皇[QinShiHuang]自以为统一改制,代表“水德”承运,向天报功已经告成,得到上天承认,于是率领千乘万骑巡视东方,到海滨琅琊[LangYa]祭祀日神,并为徐福由此东渡求仙药而祈祷。
  东夷之地从古相传自有其原始信仰,这就是对太阳神的崇拜,而在民间尤为盛行。古代海滨之地——琅琊[LangYa]人目睹了惊涛骇浪风云变幻,已为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力量所震慑。人们在大海中捕捞航行谋生时,有时不幸船覆人亡,这便容易产生祈祷天地神祗保佑的信念。可见秦始皇[QinShiHuang]也是沿用了这种原始宗教的祈祷仪式。不论“始皇之上泰山[TaiShan],中阪遇暴风雨”,还是派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不归等,都引来后人的诸多非议,又或因有秦一代仅存了十几年而招致了对他封禅的怀疑和谩骂,然而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史可稽、有物可考的封禅活动。在封禅史上,无论是祭祀的形式,还是祭祀的宗旨均开历史之先河。
  峄山极顶偏东原有石刻“一步登天”四个大字,相传当年秦始皇[QinShiHuang]登峰时,丞相李斯“壮君胆,制锦囊”,曾书“一步登天,立成神仙”,故而留名于世。秦始皇[QinShiHuang]东巡登上峄山五华峰要喝水,李斯与同僚商定,取甘露池和圣水泉的水对半和而煮之,名日圣水甘露。
  饱经风雨沧桑的秦《泰山[TaiShan]刻石》,是泰山[TaiShan]历史最早的刻石,该刻石原来前半部分是秦始皇[QinShiHuang]即位后的第28年(公元前219年)东巡到泰山[TaiShan]时所刻制,后半部是秦始皇[QinShiHuang]之子、二世胡亥即帝位的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所刻制。两次共刻字222个。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长期水冲浸泡,现仅存10个残字,保存在泰安博物馆的东御座院碑龛里,供游人观赏。
  秦始皇[QinShiHuang]6次巡游在途中多次刻石颂功,先后在邹峄山、泰山[TaiShan]、琅琊[LangYa]山、梁父山、之罘山、碣石、会稽山立了7块刻石。在泰山[TaiShan]之巅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统一中国、照顾百姓从事生产建设的成就,反映了自得的心理,自以为这是历史上一次破天荒的壮举。公元前219年,在登泰山[TaiShan]之前,他先上邹县峄山,立峄山刻石,之后,又沿渤海东行,南至琅琊[LangYa],立刻被这里的景致迷住了。随即召谕左右,削平旧台,另筑新台。他在这里一住三个月,筑起了一座平阔雄伟的新台,并徙黔首万人居住台下,免去十二年的赋役。他还在台上立琅琊[LangYa]刻石。如今,琅琊[LangYa]古台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秦始皇[QinShiHuang]刻石也杳无踪迹,只剩二世刻石,经历两千年的风霜,尚保留人间,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我国的珍贵文物。在琅琊[LangYa]台的东方,千堆浪花拥簇着翡翠般的斋堂岛,相传当年秦始皇[QinShiHuang]的侍从曾斋戒于此,西南的碧波中,嵌着绿玉似的沐官岛,相传是秦始皇[QinShiHuang]从官沐浴之所。放眼西北,琅琊[LangYa]故城可望,琅琊[LangYa]台东北,有蜿蜒的齐长城遗址。这些犹如众星拱月一般环绕着这座古台遗址,以供游人探胜访古,追寻历史的脚步。公元前218年东巡之罘,立之罘刻石和东观刻石。公元前210年又南巡会稽,立会稽刻石。在琅琊[LangYa]、梁父山刻石中,也颂扬了自己安抚百姓,顺应时代发展,制定不同的政策制度,爱怜百姓,日夜操心不懈,排除疑难的功劳。在琅琊[LangYa]刻石上还把当时秦朝控制的疆土记载了下来:“六合之内,皇帝[HuangDi]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在之罘山刻石中,他大力宣扬自己的英明伟大,消灭了贪婪残暴的六国,统一了中国,拯救了百姓,而且还施行了英明的法纪。自己还亲理政务,勤勤恳恳。刻石上写道:“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愿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HuangDi]哀众,遂发讨师,奢扬武德。义诛言行,威蝉旁达,莫不宾服。烹灭疆暴,振救黔首,周定四级。普施明法,经纬天下[TianXia],永为仪则。”
  第五次巡游途中秦始皇[QinShiHuang]在碣石刻石颂功,记载他曾下令“壤城郭,决通堤防”。还吹嘘自己的恩德并赏及牛马,普润天下[TianXia]。人们无不安居乐业,男人高兴地耕田,女子安心地做自己的活计。
  总之,秦始皇[QinShiHuang]四次东巡中所立刻石,均是为了颂扬他自己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想把自己的功劳刻在石碑上,永传后世。
  然而由于历史的久远,一块完整的秦刻石也没有保存下来,只有残损的《琅琊[LangYa]刻石》和《泰山[TaiShan]刻石》两处,除《峄山刻石》外,其他六处刻石的全文均在《史记》中有记载。《泰山[TaiShan]刻石》不仅是我们研究秦始皇[QinShiHuang]统一中国后政治和经济的重要资料,而且是研究秦始皇[QinShiHuang]实行“书同文”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珍贵文物。《泰山[TaiShan]刻石》为李斯所书,历史上记载说李期是小篆的创造者。秦为了统一文字,曾对其他六国文字进行过整理,并以小篆作为统一后的文字。李斯是秦始皇[QinShiHuang]及二世胡亥时的丞相,制定“书同文”后的书体,是和他的努力分不开的。
  秦《泰山[TaiShan]刻石》是饱经风霜的,也是多灾多难的,能保存至今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没有历代关心文物的人们的积极努力、热心卫护,它早就损毁无存了。据史料记载,《泰山[TaiShan]刻石》原在山顶的碧霞祠,清乾隆五年(1740年)因碧霞祠火灾而失没。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知县汪汝弼听到一位90多岁的赵姓老人讲:在瓷玉女池时,曾见到池内有一残碑。汪即告前任知县蒋因培(伯生)。蒋即会同当地人柴兰皋(纫秋)登上泰山[TaiShan]顶,设法从玉女池中将刻石弄出(已为二块,联结一体),嵌在山顶东岳庙西“新筑之室”,将此室命名为“宝斯亭”,并为之跋,后又改名为“读碑亭”。这次失而复得,中间相距75年。乾隆5年以后的不少书籍中,如《岱览》、《泰山[TaiShan]述记》、《泰山[TaiShan]道里记》等都说此刻石“失没了”、“可惜”。道光12年(1832年)4月,东岳庙西墙和“读碑亭”倒塌后,人们又从残石瓦砾中找到这一刻石。知县徐宗干为了保护这一国宝,令道人刘传业将其运到山下,嵌置在岱庙道院壁间,并为之题跋,简要叙述了上述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刻石被盗走,经知县毛蜀云严加查寻,最后在北门外一座小桥下发现,又移置于岱庙环咏亭(该亭已早无)前,刻石的题跋是:“凿石为屋,周以铁楹,将李斯篆书刻石(十个字)、徐宗干题跋刻石、俞庆澜题跋刻石,嵌置其中”。环咏亭倒塌后,又在东御座院内修筑一座门楼式的碑龛,除汪汝弼之题跋外将以上三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以玻璃,把刻石更好地保护起来,以供广大游客和书法爱好者观赏。
  始皇泰山[TaiShan]封禅的遗存及传说还有秦阙、埋剑日观峰、五大夫松、泰山[TaiShan]行在、泰山[TaiShan]司空、安其胜传长生不老药等。
  “秦阙”:阙为宫、庙、城、墓之前的标志性建筑,秦始皇[QinShiHuang]于幸临之地,数建石阙以为标志,岱顶“无字碑”,为秦始皇[QinShiHuang]在泰山[TaiShan]竖石阙,据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曰:“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其阙据考证应为秦始皇[QinShiHuang]所立之石阙。
  埋剑日观峰巅:《古今刀剑录》曰:“始皇铸二剑,铭曰‘定秦’。一埋日观台下”。其举背后深层心理动机尚难以明晰,或与镇压东方王气、希冀秦朝久安的心态有关。
  秦“五大夫”松:据《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上泰山[TaiShan],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五大夫”,此树护驾有功,被始皇帝[HuangDi]封“五大夫”爵位,为秦代官阶第九品。该树在泰山[TaiShan]五大夫松坊位置,当时被封松树只有一株,直到唐代,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有羡五株封”之句,误传为五个大夫,于是后人便理解为五棵松树了。令人惋惜的是,此树早已不复存在了,后人又在原地补植了五株松树,并立碑刻纪念。后来暴雨冲毁两株,1983年又枯死一株,现实存两株,虽非秦松,树龄也近300年了。“五大夫”松龙干虬枝,蟠蜿屈展,清人将其美誉为“秦松挺秀”,成为泰山[TaiShan]一景。


  秦封之“五大夫”松,历代文人评说各异,在众多题咏中,讥讽较多,如明代戴经的“野鹤孤云自径还,空名千载列朝班”。而明代张文看到“五大夫”松,却感慨万千,遂题诗三首:“席卷乾坤事远游,登封曾此驻骅骝。大夫松在君安在,涧底湍声哭未休;风雨岩前卧六龙,青松赢得大夫封。扶苏漫有安秦策,不及当时半日功;玉立岩隈几树荫,君王怜汝汝无心。当时霸业灰飞尽,留得青青直如今。”诗从松树评说了秦始皇[QinShiHuang]霸业的功过,发人以深思。
  泰山[TaiShan]“行在”:秦始皇[QinShiHuang]在位殚尽天下[TianXia]民力,大兴土木,广建宫室,所谓秦之宫苑“关中计宫三百,关外二百余”。其中一处即建于泰山[TaiShan]之上。据(乾隆) 《历城县志·山水考》云:“瓦于岭在齐城峪南,遍山皆瓦砾,相传为秦皇行在。登岱之径”。又《泰山[TaiShan]道里记》云:“迄北为丽子岭,遍山皆瓦砾,《志》称为‘秦皇行在’。”
  设置“泰山[TaiShan]司空”:“秦始皇[QinShiHuang]东封泰山[TaiShan],沿山修道建宫,设坛刻石,如封禅坛,据《史记正义·太康地纪》所载:“为坛于泰山[TaiShan]以祭天……为蝉于梁父以祭地……坛皆广十二丈,坛高三尺,阶三等。而树石泰山[TaiShan]之上,高三丈一尺,广三尺”。可见当时土木工程极为浩大。为此秦廷曾设立一专司其务的大吏——“泰山[TaiShan]司空”。此事历来史书尚未载记,近世出土钤有这一职名的封泥,方得知此官制。可见,“泰山[TaiShan]司空”应是历史上最早专掌泰山[TaiShan]的官吏。

  秦始皇[QinShiHuang]乞求长生不老药的传说,说的是天上的火神因犯天条,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并许其对人间有贡献后再升天。他来到人间,化名郑期生,在琅琊[LangYa]一带利用他掌火的本领炼丹,为人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因此,他的名字越传越远,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他炼的是长生不老丹药。
  秦始皇[QinShiHuang]东巡路过此地,由于旅途劳顿,身体欠佳,吃了郑期生炼的丹马上就好了。秦始皇[QinShiHuang]问郑期生:“世上有没有长生不老药?”郑期生说:“我这里就有。”秦始皇[QinShiHuang]如见救星,急于索取。郑期生就是迟迟不给,这时秦始皇[QinShiHuang]发怒了,他没好气地说:“不给,就杀死你!”郑期生不慌不忙地说:“我死了,虽然你得到了药,但不按秘方服用,服了就会死。你要想得到此药,今晚你不带一兵一卒到我这里来。”秦始皇[QinShiHuang]无奈,晚上只好自己来到郑期生住处,郑期生见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命他跪下。秦始皇[QinShiHuang]想:我是皇帝[HuangDi],“皇帝[HuangDi]”这个名号,是表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是至尊至贵的,哪能给一个平民百姓下跪。秦始皇[QinShiHuang]是不能下跪的,知道玩硬的是不行,就对郑期生说:“只要不下跪,要什么条件都答应。”郑期生说:“不下跪,就不能传秘方。”这样一方苦求,一方坚持,直到天亮。郑期生说:“你如果有诚心,晚上再来。”秦始皇[QinShiHuang]为了尽快得到长生不老药,天一黑果然又来了,见到郑期生;也放下了皇帝[HuangDi]的架子,双膝下跪。这时的郑期生却自己饮酒弹唱。你想秦始皇[QinShiHuang]哪里吃得了这般苦,不到三个时辰就双膝发麻,大汗淋漓,连声说:“受不了了,实在不行了。”又再三苦苦哀求,郑期生依然一句话:“没有诚心,难得秘方。”天亮了,又把秦始皇[QinShiHuang]打发回去了。第三天晚上,秦始皇[QinShiHuang]一进门,郑期生便说:“再一再二,不再三,没有诚心,干脆回去算了,何必在此受罪。”只见秦始皇[QinShiHuang]二话没说,就跪在地上,心里想,受这般苦总比死了强。郑期生仍旧饮酒弹唱,秦始皇[QinShiHuang]先是双膝麻木,后是大汗淋漓,但他为了得到长生不老之药,依然咬着牙坚持着丝毫未动。郑期生方知已有诚心,也到了丑时,就让秦始皇[QinShiHuang]起身对座而饮,诉说真情。郑期生说:“肉体上的长生不老是没有的,这是寿命,也是天意,不可违抗;精神上的长生不老是存在的,为黎民百姓多做好事,你死了,百姓还想着你,这不就是长生不老吗?”秦始皇[QinShiHuang]觉得此话有理,便请教为黎民百姓做好事从哪里做起?郑说:“东方是你老奶奶生养你祖宗的地方,你祖宗曾使这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但现在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所以百姓日子苦起来了。要想使他们过上好日子,就要组织发展生产。”还告诉他:东海之外,人少荒凉需福,行不可离山。后来,秦始皇[QinShiHuang]在赢邑设了赢县;郑期生到赢县一座山上安了家,改名为安期生,当地人把这座山叫仙人山。这个遗闻虽然简单,但实在耐人寻味;史籍只说秦始皇[QinShiHuang]与安期生谈了三天三夜,谈的什么没有记载,这个传说故事绘声绘色地补全了内容。
  秦始皇[QinShiHuang]为显其神威,为拉拢与震慑东夷,为满足求仙术长生不老之药的愿望,到泰山[TaiShan]封禅,留下了许多遗迹与传说,为后人研究秦王朝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