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解读清华简——何为《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近年战国竹简的发现,是1898年甲骨文出土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由于其含有与某些最重要的传世文献关系密切的哲学和历史的材料,正使我们[WoMen]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发生巨变。《尚书[ShangShu]》是五经之一,与孔子关系密切,所以,现今清华大学所藏竹简因其很多显系《书》或似于《书》而特别重要。但是,何为《书》我们[WoMen]阅读时怎么知道它是《书》《书》与其它古代文本的区别何在

    对于这些[ZheXie]问题的最简单的回答是:《书》乃指传世《尚书[ShangShu]》及其佚失章节。尽管这个回答看起来直截了当,但问题是,由于《书》在秦时被毁,我们[WoMen]几乎没有与其原始面貌和早期历史相关的证据。传世本《尚书[ShangShu]》有28篇(或者29篇)《今文尚书[ShangShu]》与58篇的《古文尚书[ShangShu]》。现代学者大都认为《古文尚书[ShangShu]》是伪作,但其也许含有某些早期资料。甚至《今文尚书[ShangShu]》也是多层叠加而成,含有写于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的章节。它包括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学者很少怀疑部分《周书》是出于同一时期的真作,成于西周早期。但大部分学者赞同,被归于周以前早期历史的大多数甚至全部《书》,系成于后世,其中一些或许属于战国时期。这表明战国时人们仍以古代《书》的样式来创作,将其归之先王所为。

    也许,我们[WoMen]也可以把《逸周书》加上,因为其中的章节虽然不在《尚书[ShangShu]》中,但也被视作《书》。然而,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逸周书》似有多种来源,并创作于不同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先秦的很多《书》显然曾包括在《尚书[ShangShu]》或《逸周书》中。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从大约三千《书》中选取一百篇的的传说中看出,也可以从《逸周书》系作为剩余的文献一事看出。虽然这些[ZheXie]故事是值得怀疑的,但是《尚书[ShangShu]》明显包含了不同时期收集的文献,这些[ZheXie]文献被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不可能只有这些[ZheXie]文献。西周的统治者肯定有更多的宣讲,后人肯定按照古代《书》的风格创作了比收集在这些[ZheXie]文集中更多的文本。例如,尽管《保训》也有相似的样式,但我们[WoMen]没有理由认为《保训》曾经包括在《尚书[ShangShu]》或《逸周书》中。这似乎可以证明清华所藏的一些竹简也和《保训》一样,文章风格像《书》,但不包括在《尚书[ShangShu]》或者《逸周书》中。

    我认为,理解这些[ZheXie]手稿的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把《书》定义为一种书面作品的样式,而不是已知史料汇编的章节。这样定义的话,我们[WoMen]无须纠结于《尚书[ShangShu]》和《逸周书》的复杂历史便可对《书》进行研讨。我们[WoMen]也可以不需要其它传世文献就能够开始理解《书》的起源和历史,并且能够以此为方法判断出土文献是否是《书》,尽管我们[WoMen]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们曾经包含在传世《尚书[ShangShu]》之中。

    《书》的重要特点是:(1)《书》是--或假称是--即时的历史记载。(2)《书》包括古代(西周或者更早时期)君臣的正式演讲。传世《尚书[ShangShu]》中的一些章节不含演讲,这些[ZheXie]章节为数不多并相对较晚。(3)很多《书》包含“王若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FangShi]。不是所有《书》都如此,但据我所知,在传世文献中,我们[WoMen]只能在《书》中才能发现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这样,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就提供了理解《书》如何不同于其它文献的钥匙。

    “王若曰”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除了出现在《书》中,也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在这些[ZheXie]金文中语境与《尚书[ShangShu]》相似,即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引导出国王发布[FaBu]的一项正式讲话。出现该术语的金文属于“册命”,国王发表讲话,委职颁奖。如陈梦家先生在《王若曰考》中所指出,这些[ZheXie]铭文常细致描述册命之前的仪式。通过这些[ZheXie]我们[WoMen]可以知道,国王并不是自己亲自发布[FaBu]令,而是由大臣,一般是史,来宣读发布[FaBu]这项命令。那么,“王若曰”意味着这项命令是出自国王,但是是由其他人宣读发布[FaBu]的。

    由于《尚书[ShangShu]》中的语境也是国王发布[FaBu]的一项正式讲话,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也很可能具有金文中一样的含义,即表示出自国王的命令由官员口头颁布。这个术语的使用并不能很好地表明年代,因为以早期《书》的风格撰写的后世仿制品也可能用此显示其是以《书》的样式写就的。也可能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在一些周代文献的后世传播中丧失。无论如何,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只能在《尚书[ShangShu]》中发现,而不能在其它形式的早期文献中发现,原因在于《书》是--或假称是--正式讲话的即时记录。

    在少量金文中,大臣而非国王宣读的命令由“若曰”这种[ZheZhong]话语表达引导,所以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告诉我们[WoMen]这是一场礼仪表演,在这种[ZheZhong]表演中国王和大臣的演讲由他人来宣读。这不意味着演讲出自国王,在《尚书[ShangShu]》的《多士》,周公是主角,但该演讲也冠之以“王若曰”。某些学者将这视为表明周公企图篡夺王位,但是,如陈梦家指出的那样,更恰当的解释是,周公发布[FaBu]的讲话,但其是国王的意旨。所以,在《多方》中我们[WoMen]也见到“周公曰:王若曰”的表述。另一方面,在《立正》和《君奭》,我们[WoMen]读到“周公若曰”。在这类情况中,周公是在代表自己来说话,别人读此演讲,但该术语并不意味着他宣称为王。

    《书》的这个词语也出现在一些青铜铭文的册命当中。这些[ZheXie]金文也称“册”,写于竹简的文本,“书”和“册”这两个词语有时一起使用。李峰对这两个词语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我认为他的这个观点提供了理解《书》的含义的关键。通过对这两个不同的表达方式[FangShi]在使用中的不同形式的分析,他提出“命书”是书面作品的抽象意义的文献记载,例如宣读的文字。“命册”指的是书写诰令的物质材料,例如竹简,宣读者据此宣读命令。所以,“命册”在册命仪式的最后作为物质载体被移交给大臣。

    我们[WoMen]或许可以假设,《书》本来是在一种正式的仪式中由官员代表国王或者重要大臣来宣读的文稿。“若曰”这种[ZheZhong]表达方式[FangShi],表明其礼仪表演的性质。这些[ZheXie]讲话是以国王的名义由其他人来发布[FaBu]的书面作品--国王似乎是作者,但却不是宣读者。由于这些[ZheXie]讲话的文稿是代表国王来发布[FaBu]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在仪式进行之前写好。他们不仅需要提前写好文稿,而且需要一个备份在其后备案,并且把发布[FaBu]的时间、地点和语境记录在案。

    西周青铜器通常是出于记录官职或圣职任命的特殊目的而铸造的。但是,国王也有其它的正式言论没被记载在青铜器上。很可能的是,这些[ZheXie]也是提前记录在竹简上,在正式的仪式中由官员宣读,并且将宣读的日期、地点和情境记录在案。重要的是,《周书》平常只提供了关于这些[ZheXie]宣读的日期、地点和情境的很少的信息,然而,属于早期的“书”却很可能以后才写成,并且除了讲话演讲,还包含有更加精确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诗》源于口头表演,并在日后被记录下来。与之相反,《书》先是类似于书面作品,尔后才被口头发布[FaBu]。从这种[ZheZhong]意义上来说,它们可以被看作最早的中国书面作品。由于《书》始于演讲稿,有些特别的《书》含有君臣言辞的直接引用,它们作为当代的文献资料具有回述性历史资料所不具有的真实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人们可以直接与先王对话,无须解释的中介。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圣王贤臣的言辞被包含在其中,为什么《书》对“述而不作”的孔子是那么重要。这种[ZheZhong]对言的强调迥异于古希腊对行的重视。

    尽管可能的情况是,在讲话发布[FaBu]后其文本呈现为竹简文字,类似于金文中记录的册命,并且以此方式[FangShi]得以流传,但这些[ZheXie]讲话文稿是如何流传的,尚不清楚。孔子接触过鲁国文献的传统假定也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由于《尚书[ShangShu]》的核心部分是与周朝建立者周公有关。我们[WoMen]可以猜测这些[ZheXie]文献从一开始流传就受到模仿。所以,原始的《书》实为讲话稿,其它著作也以这种[ZheZhong]文稿形式撰写。这些[ZheXie]可以视为模仿,至少其中一部分是杜撰重构而成。 

    总之,如果我们[WoMen]将《书》定义为一种书面作品,《书》是所有宣称为先王演讲的即时记录的文本。有些是为朝廷发布[FaBu]准备的真实文稿,有些是基于此类文稿而成,另些则是有关于古代君臣言辞的虚构重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