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古代文明 >

唐宋高官也蜗居 宰相也买“郊区房”--中国年鉴网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深有体会地说,他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YinWei]他从上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5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ZhuFang]。

  其实在古代,许多身居庙堂的高官都曾有过“蜗居”的经历。宋代散文家苏辙56岁时,还没有[MeiYou]置办上一套称心的住宅,面对自己[ZiJi]捉襟见肘的住房[ZhuFang],他曾感叹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活了大半生,头发都花白了,还没弄上一套房子[FangZi],搞得自己[ZiJi]在儿子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还老是抱怨。

  古代高官住房[ZhuFang]困难,是一个[YiGe]普遍现象,苏辙只是其中的一例。这些掌握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成功人士,因为[YinWei]居官清廉、工作[GongZuo]调动频繁、任职地不固定,或是政治上被排挤等诸多原因,都曾被住房[ZhuFang]问题困扰。

  大唐宰相也买“郊区房”

  在唐代,国家向在京的朝廷官员提供免费的单身宿舍,若甘愿打光棍,则可居住其中。《唐语林》记“赵历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为目”,此“同舍”即含有同住一个[YiGe]宿舍的意思。

  但是如果要拖上老婆儿女一大家子,那就意味着得搬出单身宿舍了。像柳宗元这样出生在长安祖屋而自有老窝可居的,当然再方便不过,若在京师并无祖业,那就必须别作打算了。一种是买地建房或直接购套现成的公馆,如左丞相张说在永乐坊的豪宅,就是因风水先生怂恿而买下的“二手房”。但是如果经济条件困难,便只能在陋室将就了。

  唐玄宗时副宰相卢怀慎住宅之简陋令人咋舌。一次他休病假,同僚宋璟、卢从愿等去他家探病,但见“器用屋宇,皆极俭陋”,卢怀慎“卧于弊箦单席,门无帘箔,每风雨至,则以席蔽焉”(《明皇杂录》),堂堂大唐的副总理就躺在一张破席上养病,大门上连一副像样的门帘都没有[MeiYou],就靠一张破席挡风遮雨,可见其居住条件之恶劣。

  和卢怀慎同时任宰相的姚崇,居住条件与之半斤八两,《旧唐书》称“(姚)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大概是因中心地段房价太贵,所以姚崇把住所买在偏远的地方,为上下班方便,他又在皇城附近的旅馆里包了一间,终因起居失调而“病店”。玄宗得知真相后,“诏徙寓四方馆”,就是在专门接待周边少数民族和外邦使节的涉外高级宾馆里,为他开了一间套房,以方便妻孥同住照顾。但“(姚)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然而《长安志》介绍唐都城名人居所时,提到兴宁坊有姚崇宅,“屋宇并官所造”。看来,最终还是唐玄宗让政府出钱,在中心地段新盖了一所让姚相自认为是合适的住宅,从此避免了挤旅馆的苦恼。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一样选择了郊区房,他的买房经历跟现代都市打工族颇为相似。白居易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GongZuo],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GongZuo]人员。级别呢,是正九品,相当于一个[YiGe]小县的县长,不过工资却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YinWei]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FangZi]。

  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ZuFang]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有点和现在的大都市白领差不多,在郊区买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ZuFang]上班。

  北宋京官租房[ZuFang]住

  宋朝也有很多名人曾经为住房[ZhuFang]发过愁。在宋代,自京都到各地州府,都设有楼店务(后改名店宅务)作为主管国有房产和邸店的行政部门,负责出租及修造事宜,相当于近世的房管局。官员在京都任职而又无私第的,包括宰执大臣在内,都在楼店务租房[ZuFang]住。屡从太祖、太宗出征的老将刘福的孩子们劝他在有钱的时候置办一套房子[FangZi],刘福大怒说,我拿国家的俸禄丰厚,足够租房子[FangZi]了。结果等他死后,子孙们竟无私宅可居(《宋史》卷二七五)。杨砺官居枢密副使,照样借住楼店务的房子[FangZi],死后,宋真宗登门悼念,才发现其“僦舍委巷中,乘舆不能进”(《宋史》卷二八七),杨砺租住的房子[FangZi]外小巷狭窄,连马车都进不去。

  朝廷还规定,官员搬出公房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家用品,即使贵为宰相,亦不得违反。《萍洲可谈》述,王安石从出判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了家。未几,“郡吏来索,左右莫敢言”,只好悄悄地向老爷汇报。王安石知道吴夫人“好洁成癖”,自己[ZiJi]则以邋遢与她“每不相合”,于是不洗脚就登床,躺了良久。吴夫人望见,立即命送还。

  宋代官员住房[ZhuFang]紧张,也有的是因为[YinWei]政治方面的原因。《事实类苑》记,北宋名臣寇准受政敌迫害,被贬为衡州司马。衡州府向来不给这种徒有虚名、实受监管者分配住房[ZhuFang],“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见他在民众中威望如此之高,政敌又把他迁到雷州,最终令他郁愤而卒。

  还有一些高官们买不起房,则跟当时房价居高不下有很大的关系。大文学家欧阳修也是租房[ZuFang]一族中的一员。欧阳修考中进士,进中央工作[GongZuo],工作[GongZuo]了好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FangZi]。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GongZuo]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MeiYou]混上自己[ZiJi]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ZuFang]住,很惨。

  北宋末年,有位御史中丞翁彦国。御史中丞主管监察,兼管检察,就是过去的监察部部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位翁部长或者翁检察长说过一句话:“京师户口日滋,栋宇密接,略无容隙。纵得价钱,何处买地?”看来不光是房子[FangZi]贵,地皮也贵,贵到有钱都买不到。

  正因为[YinWei]房价很高,有人就想出了一些奇招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北宋有个大学士叫陶毂(gǔ),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ZhuFang]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住房[ZhuFang]使用面积不够,就自己[ZiJi]动手改造,在房子[FangZi]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YiGe]小房子[FangZi]的事情,在现代人的蜗居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苏辙:从蜗居到房奴

  大文豪苏轼和弟弟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官员们住房[ZhuFang]的窘状。

  苏东坡一辈子买了好几套房子[FangZi],但是没有[MeiYou]一套是在首都开封买的。后来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MeiYou]新房,老苏很着急,借了一个[YiGe]朋友的房子[FangZi],才算把喜事办了。

  而他弟弟苏辙,在眉山老家旧宅里住了18年,嘉祐元年进京。等到他和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FangZi],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

  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也是租的房子[FangZi];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FangZi];直到治平三年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没有[MeiYou]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

  父亲过世后,苏辙守孝3年,再来京城做官,已经31岁,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的运气似乎不大好,熙宁元年单位分房,他在家守孝,没赶上;熙宁三年皇帝赐宅,他去了河南淮阳抓教育,还是没赶上。眼瞅着朋友李遵度在洛阳买地建别墅,王巩在扬州扩建住宅,苏辙心里难过,在诗中感慨道:“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莱。”

  苏辙下放南京时,王安石也在南京并早已置地买房,“以为终老之计”,苏辙见了,免不了再次感慨一番——此时苏辙已经56岁。元符三年,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扩建,置了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不过心愿满足了,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资料来源:《轻松为官:破解千年隐蔽秩序》、《千年楼市,穿越时空去古代置业》

来源:《文史参考》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