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古代文明 >

《赵氏孤儿》西行记:伏尔泰用它来推动启蒙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延伸阅读:

 

 

  ◆无声戏◎吕超

  电影《赵氏[ZhaoShi]孤儿[GuEr]》正在热映,不过还是让我们回到戏剧舞台。元杂剧《赵氏[ZhaoShi]孤儿[GuEr]》在欧洲改编[GaiBian]和演出的成功,引发了中国[ZhongGuo]戏剧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赵氏[ZhaoShi]孤儿[GuEr]》具有里程碑意义。

  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剧场里的“中国[ZhongGuo]戏”流行不衰。不过戏的作者们对中国[ZhongGuo]并无真切的认识,只不过是取来一个所谓中国[ZhongGuo]角色或题材,借以演绎欧洲的英雄美人故事。舞台上的所谓中国[ZhongGuo]人往往拖着长长的辫子,戴着尖得像宝塔的小帽,以此取悦当时观众对异国情调的期盼。直到元杂剧《赵氏[ZhaoShi]孤儿[GuEr]》法译本(1735年)刊行后,欧洲舞台才真正开始体现出中国[ZhongGuo]戏剧的影响。

  《赵氏[ZhaoShi]孤儿[GuEr]》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历史杂剧,原名《赵氏[ZhaoShi]孤儿[GuEr]大报仇》(或《赵氏[ZhaoShi]孤儿[GuEr]冤报冤》),一共五折另加一个楔子。西方作家在翻译和改编[GaiBian]时,虽然情节多有出入,却都保留并发扬了剧作的核心因素——“救孤精神”。

  《赵氏[ZhaoShi]孤儿[GuEr]》在法国

  ■马若瑟:最早的西方译者,删去了曲文

  西方最早翻译《赵氏[ZhaoShi]孤儿[GuEr]》的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732年,他在广州把该剧翻译成法文,并在前言中阐明自己的动机:希望欧洲人通过这部真正的中国[ZhongGuo]悲剧,能够观察到中国[ZhongGuo]文明的程度和道德观念。他删去了曲文,只是以“他唱”或“她唱”两个字代表唱曲的内容,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因为他觉得:“这些歌唱对欧洲人来说,很难听懂。因为这些歌词所包含的是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和难以把握的语言形象。”

  1734年2月,法国的《水星杂志》披露了马若瑟的译文片断。1735年,全文发表在杜赫德主编的《中国[ZhongGuo]通志》上。1755年,巴黎阿·帕京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仅18世纪,它就四度被改编[GaiBian]上演,三度被译为英文。

  ■伏尔泰: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

  伏尔泰改编[GaiBian]的五幕剧《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孔子的伦理》,于1755年在巴黎搬上舞台,变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为情感和理智的冲突。伏尔泰将发生在春秋年间的故事推迟到成吉思汗时代。讲的是成吉思汗入京,必欲追索前朝遗孤,以斩草除根。前朝遗臣尚德以子代之,尚德之妻伊达梅不忍让亲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达梅为妻做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梅宁死不从。成吉思汗深为尚德夫妇的忠义行为所感动,最后决定一律免于追究,善待前朝遗孤和尚德一家。伏尔泰添加了一段爱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轻时爱慕汉族姑娘伊达梅,但伊达梅拒绝了他,嫁给了宋朝官员尚德,为此成吉思汗便发誓要征服全世界。

  伏尔泰对中国[ZhongGuo]的政教道德有深挚的爱好,可是他对中国[ZhongGuo]戏剧了解不多,因而评价也不高。他从新古典主义的角度评价马若瑟的译本,把《赵氏[ZhaoShi]孤儿[GuEr]》比作十六世纪英国和西班牙的悲剧,认为只有海峡那边(指英国)和比利牛斯山脉以外(指西班牙)的人才能欣赏。它是“一大堆不合情理的故事”;“这出戏没有时间一致和动作一致,没有风土习俗的描绘,没有情绪的发展,没有词采,没有理致,没有热情”。总之,《赵氏[ZhaoShi]孤儿[GuEr]》是不能跟当时法国的名剧相提并论的。不过,伏尔泰认为,《赵氏[ZhaoShi]孤儿[GuEr]》是中国[ZhongGuo]十四世纪的作品,若与欧洲当时的戏剧相比,那又非常进步了。他赞叹道:“人们简直以为看到《一千零一夜》搬上了舞台了;但是尽管令人难以置信,剧作却妙趣横生;尽管变化多端,全剧却极其明朗: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两大优点;而这种优点(是)我们现代很多剧本所没有的。”(伏尔泰《致黎希留公爵》,《〈中国[ZhongGuo]孤儿[GuEr]〉作者献词》)

  伏尔泰崇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ZhongGuo]传统文化,而十四世纪的中国[ZhongGuo]正值蒙古族统治时期,居然还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就说明征服者不但没有改变被征服者的风土习俗,而是恰恰相反。这也就证明了“理性与智慧,跟盲目的蛮力相比,是有天然的优越性的”。伏尔泰从程婴、公孙杵等人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所以他通过改编[GaiBian]《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力图匡正法国江河日下的道德风尚,推进启蒙运动的开展。因此主题不再是复仇和忠义,而是理性、仁爱;不再是充满悲剧的氛围,而是洋溢着和解和道德的光彩。

  在技术方面,伏尔泰遵照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要求,把《赵氏[ZhaoShi]孤儿[GuEr]》的戏剧动作从二十多年(据伏尔泰说是二十五年)缩短到一个昼夜,情节也简化了,只采用了搜孤救孤。同时,依照当时“英雄剧”的做法,加入了一个恋爱的故事。他的《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原来是三幕,后来听取了朋友的意见,扩大为五幕,目的在描绘风土习俗,从而激发人们的荣誉与道德感。伏尔泰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对剧本做了修改,为的是大胆宣扬孔子的教诲。”他还在剧本上题写了“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字样。《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多次在巴黎等地的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赵氏[ZhaoShi]孤儿[GuEr]》在英国

  ■哈切特:保留主要情节,抨击英国时政

  在18世纪的英国,最早改编[GaiBian]《赵氏[ZhaoShi]孤儿[GuEr]》的是剧作家哈切特。改编[GaiBian]本1741年出版,标题是:“《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历史悲剧,是根据杜赫德的《中国[ZhongGuo]通志》里一本中国[ZhongGuo]悲剧改编[GaiBian]的,剧中按照中国[ZhongGuo]式样,插了歌曲。”这是欧洲第一次改编[GaiBian]中国[ZhongGuo]戏剧。

  哈切特把剧中人名都改了:屠岸贾原是大将军,却变成了首相萧何,公孙杵改名为老子,孤儿[GuEr]赵武改名康熙,提弥明改为吴三桂。不过总体上看,哈切特的改编[GaiBian]基本保留了原作的轮廓和主要情节,如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恩。他没有严格遵守三一律,全剧五幕十六场,并加入了十来支歌曲。哈切特并不知道元杂剧的传统,更不可能理解“曲白相生”的妙处,他只是依照杜赫德在《中国[ZhongGuo]通志》里的介绍,把歌曲放在剧情激扬的地方,表现忧愁、愤恨、绝望、悲痛、欢乐。不难看出,哈切特是在极力运用东方色彩进行创作改编[GaiBian]。

  不过,该剧因对英国时政的强烈抨击而未能公开上演,影响的范围有限。

  ■谋飞:流传最广的改编[GaiBian]本

  与哈切特的改编[GaiBian]本相比,18世纪英国另一位剧作家谋飞(1727-1805)改编[GaiBian]的《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则更为英国民众所熟知。

  1756年4月,谋飞读到了伏尔泰的《中国[ZhongGuo]孤儿[GuEr]》,觉得远不如预想的好,于是决定重新改编[GaiBian],初稿当年完成。谋飞的改编[GaiBian]本里特别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遗孤报了国恨家仇,忠心爱国的臧蒂夫妇赴义就死,征服者铁木真也得到应有的下场——人物命运与民族矛盾息息相关。作者的用意乃是着眼于英国现实,当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的紧张状态,国人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该剧1759年4月底起在伦敦的德鲁里兰剧院连续公演九场,剧院特别制作了名贵的中国[ZhongGuo]布景和服装,舞台上的中国[ZhongGuo]色彩令英国观众赏心悦目,同时精神也大受鼓舞。作者因此红极一时。

  谋飞在剧作上演成功以后,发表了一封写给伏尔泰的公开信。他不赞成伏尔泰《中国[ZhongGuo]孤儿[GuEr]》里的恋爱故事,认为把一个粗犷的鞑靼征服者一变而为谈情说爱、唉声叹气的法兰西式骑士,是非常不自然的。为了吸引观众,避免像伏尔泰那样专注于对中国[ZhongGuo]道德的颂扬,谋飞在保留角色的基础上,重新安排了剧情,让遗孤由婴儿变成了一个能够自主表达言语思想并行动的青年。同时,他认为法文《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冗长的对话太多,缺少行动悬念,所以他极力增加了一些热情有生气的动作。

  不过就文学价值而言,谋飞此剧并不突出,尤其是语言大多呆板牵强,其鲜活程度还比不上十八年前哈切特的那部诗剧。在人物刻画方面,伏尔泰笔下的成吉思汗形象随着剧情进展而不断变化,由野蛮的征服者,一变为足智多谋的政客,再变为柔情蜜意的骑士,最后成为一个以仁义道德自居的正人君子。而谋飞剧中的铁木真,自始至终是个征服者形象,就像《赵氏[ZhaoShi]孤儿[GuEr]》里的屠岸贾始终是个压迫者形象一样,他始终都没有受过所谓中国[ZhongGuo]文明的洗礼,只是个任性好杀的莽夫。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谋飞剧作的广泛流传,以后的60年间,他改编[GaiBian]的《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在英国舞台上反复演出,甚至横渡大西洋,在美国费城、纽约等地上演(有资料统计,18世纪下半叶,《中国[ZhongGuo]孤儿[GuEr]》在英语国家演出了四五十场)。以至到了18世纪末期,许多人以为《中国[ZhongGuo]孤儿[GuEr]》是谋飞的创作,却并不知道首译者马若瑟和作者纪君祥的名字。

  除英法两国外,《赵氏[ZhaoShi]孤儿[GuEr]》也在欧洲其他国家发生了较大影响。譬如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1729-1782)根据《赵氏[ZhaoShi]孤儿[GuEr]》创作了歌剧《中国[ZhongGuo]英雄》。情节基本相同,只是孤儿[GuEr]成长为少年男子,即剧中与奸佞邪恶斗争的“中国[ZhongGuo]英雄”。1752年,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了成功。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