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国家记忆 > 中国记忆 >

44年后 终于有红卫兵向被殴打的老师公开道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4)

  

  “孩子[HaiZi]们写得多好啊”

  10月31日晚,程璧拿着放大镜在沙发上一遍遍地看着申小珂他们的来信:“孩子[HaiZi]们写得多好啊。”道歉[DaoQian]信被发到校友网上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回帖。学生[XueSheng]们也会把它们打印出来,送到不会上网的程璧老师[LaoShi]手上。秋冬之际的晚上,程璧一边手拿放大镜反复朗诵它们,一边慨叹:“向那个年代所有死于迫害的人鞠躬致哀,向所有不放弃追求坚强地熬过整治迫害的前辈鞠躬致敬。”读到这样的字句,她会放下放大镜舒缓情绪,像在批改初中生的作文:

  小学三年五班,男:小珂和胡滨大哥的信代表了我们的心声。希望程书记能看到我们愧疚,也幻想莫校长的在天之灵能理解我们的忏悔。我们不想把责任推给别人,只想在自己[ZiJi]的心灵净化过程中找到一点民族的良知。

  小四三班的一个[YiGe]后来也成为老师[LaoShi]的同学写道:在我当了老师[LaoShi]以后,我才明白当师长的含义……小珂学长的道歉[DaoQian]信是我们一代人心里的隐痛。

  初一一班的一个[YiGe]女生这样写:你们信中的话语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反思。这一页历史不可能就这样不清不楚地翻过去了。

  初一二班一个[YiGe]男生身在美国。他打算迅速行动:“争取回北京参加纪念活动,一定当面向校领导和老师[LaoShi]们道歉[DaoQian]。”接到自己[ZiJi]学生[XueSheng]的道歉[DaoQian]信后,程璧非常感动,“应该让孩子[HaiZi]们知道我是怎么想的”。不到一周之后。她写了回信。在信中,她写道:“我认为,你们也是受害者。那时不懂事的孩子[HaiZi]跟着起哄;懂事的孩子[HaiZi]也有压力,怕跟不上形势,怕犯错误。”现在回头看看,当初被红色洪流裹挟了整个理性和情感的,“想跟上形势”的,不只是申小珂他们这些“红小兵”。当年[DangNian]同样遭受迫害的关秋兰老师[LaoShi],在劳改期间恰逢毛主席像章发行的第一天,一个[YiGe]初一的孩子[HaiZi]坚持不卖给她。关很恼火地说,你如果不卖给我,我就把像章扎到肉里。而后一个[YiGe]高三孩子[HaiZi]卖给了她。

  但人性和良知仍然在那个喧嚣的年代,保存于民间。收到道歉[DaoQian]信后,程璧跟申小珂一起吃过两次饭。申小珂告诉程璧老师[LaoShi],当年[DangNian]他之所以不打老师[LaoShi]的原因在于,他家就住在北京服装厂旁边,夜半的哭喊声经常惊醒他的母亲田绿萍。因为他母亲告诉他,绝对不能打人。

  同样温暖人心的片段,也发生在关秋兰的“文革”历程里。1970年代,关的一个[YiGe]已上大学的学生[XueSheng]冒着生命危险,晚上偷偷回来看她。在她没有完全“解放”之前,一位女同学找到她,向她道歉[DaoQian]说,“我爸妈跟我说,你绝对不是一个[YiGe]坏人”。

  晚上偷偷约会没有“解放”的“反动分子”,这在当时是有巨大风险的。关秋兰一直内疚于一件事,当时学校一个[YiGe]叫李洁的教务员在日军占领北平时,曾和一日本商人结婚。因为怕李洁的“问题”会连累他们,所以一直不敢和李洁说话。

  当年[DangNian]的北大附中的主体为军队、干部子弟和知识分子的子弟,关秋兰班上工农子弟不足10人。同样的情形也在程璧所在的北京外国语学校,周总理批示“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后,1965年,五千多人报名者中仅招录四百多。近半个世纪过去,两位老师[LaoShi]仍沿用“孩子[HaiZi]”二字而今直呼已年逾六十的学生[XueSheng]们,“孩子[HaiZi]们都很优秀。”在过去痛苦的煎熬中,关秋兰开始寻求内心的解脱。“我是怎么想通的?”她会这样反问我们:“我是华侨,没有为新中国出过力,回归即已在祖国的温暖怀抱中,从高中到大学到工作。比起当初的革命者,我算老几啊。”她说自己[ZiJi]这样就想通了。

  郭灿辉的一位女同学总结说:“都是不明真相的历史参与者,一个[YiGe]人能承担多大的历史责任呢?”她把道歉[DaoQian]归结为个人的道德而非其他层面:“心里有罪,不会安宁。这是一个[YiGe]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也是为了后代负责。六十岁左右的人都活着呢。”她援引那句“哀而动人”的口号来评价身边的致歉: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图网 中国国情网 中国年鉴网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