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既清又浑的总督曾国藩--中国年鉴网(4)
五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GuanChang]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同治[TongZhi]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BaoXiao]提上了议事日程。
报销[BaoXiao]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部费”问题。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ZengGuoFan]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户部要对报销[BaoXiao]清册进行审查,检查有无“以少作多、以贱作贵、数目不符、核估不实”等等“虚开浮估”的情况,如发现此类情况,则要退回重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BaoXiao]。
因此,报销[BaoXiao]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BaoXiao];如果他们[TaMen]鸡蛋里找骨头,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TaMen]的审计关。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活动经费”多少而定。
各地为了顺利报销[BaoXiao],要在户部花掉一笔专门的活动经费,这笔经费就叫“部费”。今天“跑部钱进”亦是官场[GuanChang]潜规则,不过,钱多花在高级官员身上,而传统时代,“部费”却主要落在具体经办的“书吏”也就是办事员的腰包。这也有情有可原,因为这些书吏们没有工资,专靠这项灰色收入谋生。
不过他们[TaMen]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曾国藩[ZengGuoFan]托李鸿章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销[BaoXiao]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如何筹措,亦殊不值细绎。……若辈欲壑,真难厌也。”
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TaMen]的口风。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报销[BaoXiao]一百两给一两三钱。曾国藩[ZengGuoFan]需要报销[BaoXiao]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曾国藩[ZengGuoFan]一听,也吓了一跳。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只有继续公关。曾国藩[ZengGuoFan]命江宁(南京)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叫许缘仲的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出于对他们[TaMen]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太后)同意他们[TaMen]免于部核,曾国藩[ZengGuoFan]对此感激涕零,同治[TongZhi]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折弁刘高山归,报销[BaoXiao]折奉批旨:“着照所请,该部知道。”竟不复部核议,殊属旷典。前雨亭方伯托许缘仲关说部中书吏,余与李相前后军饷三千馀万,拟花部费银八万两。今虽得此恩旨,不复部议,而许缘仲所托部吏拟姑听之,不遽翻异前说。但八万已嫌太多,不可再加丝毫。
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ZengGuoFan]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