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上阳柳色唤春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我国古代实行夏历,根据天文历算把一年365天分割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一个时段有一个节气,于是就有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进入历制,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

  周书的《逸周书·时训解》里最早完整地记录了当时认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顺序: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并且给每一个节气标明了相应的物候。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并非从一而终,后世如西汉刘安撰《淮南子·天文训》出现了一些调整和修正。

  古人认识到,每一个节气,都是与一定的天候和物候相对应的,并以相对固定的天候和物候作为这个节气的时序坐标和文化标识。天候的确立,是以“斗”的指向为依据的。以清明来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孝经纬》)”“(春分后)加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淮南子·天文训》)”天空的星象到了“斗指乙”方位时,就是清明节气了。物候的确立,是以生物的症候为依据的。文献上最早见到的是《逸周书》里的“清明之日,萍始生”说。到了唐宋,清明的物候出现了一些变化。宋《太平御览·时序部》、清《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等都沿袭了《礼记》之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白桐开花取代“萍始生”而成为清明的标准物候。继而,我们从一些诗词里又看到,“桐始华”又逐渐被“翠柳”、“花柳”取而代之。唐人张说有句:“上阳柳色唤春归,临渭桃花拂水飞。”如果可以把“上阳”看作天候的话,那么,“柳色”和“桃花”,不正是唐人眼中的清明节气的物候吗?从“萍始生”、到“桐始华”、再到“翠柳”的根由,尽管很少有人深究,而我们却有理由做这样的联想,自周以降两千多年以来,可能是因气候的变化而改变了生物花期的时间,从而导致了清明物候的变化。清明物候的“三变”,不觉中引出了气候变迁的大学问,使清明本来所蕴含的节气、天象、物象三者互相对应的文化关系,其意蕴更加深邃丰富了。

  作为民族节日的清明节,普遍认为形成于唐代。清明节是由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融合兼并了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一些文化内涵,从一个岁时之“节”,逐渐演变而为兼具岁时节气和民族节日双重身份的国家民族节日。曾经作为节气的那些原生的文化意蕴,如物候及其伴生或延伸的其他事象,逐渐演变为民族节日清明节的风习。就其性质而言,清明节除了亲和自然的诸种事象(如踏青、戴柳等)而外,也由单纯的岁时之节(节气)或融会、或黏附上了上巳节和寒食节所具有的慎终追远、怀念先祖等方面的内容。

  (刘锡诚 作者为中国俗文学学会前会长)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