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每年一版,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市各一位负责同志担任编委,内容采用部类编辑法,分设国家机构、公检法司、经济总类等42个部类,200多个分目。对内全面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外全方位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

     11月12日,亚运会开幕当天,也是中国史学大师陈垣先生[XianSheng]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1月21日,国内数十位在陈垣研究、史学研究方面卓有实绩的专家学者齐集中山大学,追忆研讨这位广东籍学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的学术贡献。

dedecms.com

  陈垣先生[XianSheng]的长子陈乐素、嫡孙陈智超先生[XianSheng]也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新会陈氏”祖孙三代均在史学领域内蔚为大家,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智超先生[XianSheng]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接受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记者的独家专访。

copyright dedecms

  一 “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copyright dedecms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陈垣先生[XianSheng]有一个[YiGe]重要观点,即“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这句话是他在什么环境下讲的?他做过哪些努力?

本文来自织梦

  陈智超:这话他不止讲过一次,并不是一句即兴或者偶尔的话。最早应该是1921年,在北京[BeiJing]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会议上。他当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陈老师(援庵)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没有[MeiYou]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BeiJing]!”

内容来自dedecms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过这个观点。 内容来自dedecms

  陈智超:1929年,陈垣先生[XianSheng]在北平师范大学兼任过一段时间历史系主任。他的学生柴德赓回忆说:“援庵老师深以中国史学不发达为憾,常说日本史学家寄一本新著作来,无异一炮打到我的书桌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31年9月14日,胡适在日记里提到:陈垣问我,汉学正统这时候在西京,还是在巴黎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个人就相对叹息,希望在十年之后,把汉学中心夺回到北京[BeiJing]。

本文来自织梦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这样想法的不止陈垣先生[XianSheng]一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陈智超:对,包括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诸位先生[XianSheng],都深以为憾,并且有紧迫感。祖父[ZuFu]在北大的一位学生朱海涛回忆,“九·一八事变”以后,学生问陈先生[XianSheng]对于时局的看法,他就说:“一个[YiGe]国家是从多方面发展起来的,一个[YiGe]国家的地位是从各方面的成就累积起来的,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们干史学的,就当处心积虑在史学上压倒人家。”

内容来自dedecms

  二 学术没有[MeiYou]国界,但学者有祖国

dedecms.com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对陈垣先生[XianSheng]非常推崇。但是我们也看到,陈垣先生[XianSheng]曾作《敦煌劫馀录》,以“劫馀”二字表达对斯坦因、伯希和这些西方汉学家某些行为的斥责。那陈垣先生[XianSheng]和伯希和有没有[MeiYou]过交集,他们的关系如何? 本文来自织梦

  陈智超:伯希和确实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称赞援庵先生[XianSheng],都有记载留下来,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于巴黎吉美博物馆的伯希和档案中,发现有陈垣先生[XianSheng]给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来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册。你请我送给王国维先生[XianSheng]的单行本,我也转交了,但很可惜,转交三天之后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从这里就看到伯希和、王国维与陈垣三人之间的关联。 本文来自织梦

  他们两人有证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过摩尼教,来华在福州时听一位龚先生[XianSheng]说,在福州乌石山有两块摩尼教的碑,但没有[MeiYou]来得及去看。后来[HouLai]伯希和就写信给陈垣先生[XianSheng],托他有机会再查找一下。陈垣先生[XianSheng]的助手樊守执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办事,于是嘱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后还是没有[MeiYou]找到。

本文来自织梦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看来他们之间不仅有学术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托付办事的关系。

copyright dedecms

  陈智超:应该说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来中国,当时他把俄国博物馆馆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给中国,中国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ZuFu]也参加了,而且还回答他的问题,这封信都保留下来了。 dedecms.com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陈垣先生[XianSheng]撰写《敦煌劫馀录》大概也就在上世纪30年代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陈智超:这部书是1931年出版的。为什么叫“敦煌劫馀录”呢?是因为[YinWei]敦煌的这些经卷,后来[HouLai]藏在北京[BeiJing]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是经过斯坦因、伯希和掠夺之后,剩下运到北京[BeiJing]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陈垣先生[XianSheng]在助手帮助下,花了三个月时间整理清点了一次,编出了这部目录书,这应该说是敦煌卷子里面最早的、最科学的目录。

织梦好,好织梦

  出版的时候,陈垣先生[XianSheng]在序言里点名批评伯希和:“(清光绪)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继至敦煌,载遗书遗器而西,国人始大骇悟。”有人当时就建议,是不是可以用词缓和一点,“劫馀”二字过于刺激了。但是他说不行,“劫馀”二字还不能抒发他的愤慨之情,所以坚持不改。你说伯希和知道不知道这个事情?当然知道,而且后来[HouLai]二人确实见了面,伯希和还是对他表示敬意。从此我们可以得到重要的启示,在外国人面前,只有坚持正确的爱国立场,而不是奴颜婢膝,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dedecms.com

  羊城晚报[YangChengWanBao]:那么陈垣跟伯希和的关系,如果单纯从个人层面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 内容来自dedecms

  陈智超:学术没有[MeiYou]国界,但是学者是有祖国的。伯希和是西方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但也是掠夺敦煌文物最精的一个[YiGe]人。此人有他的两面性:1933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人趁伯希和第二次来华,希望他也能访问日本,但他为了表示对日本人侵略东北的愤慨,取消了赴日行程。1945年10月伯希和去世时,陈垣先生[XianSheng]还写信给傅斯年表达了惋惜之情。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图网 中国国情网 中国年鉴网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