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每年一版,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市各一位负责同志担任编委,内容采用部类编辑法,分设国家机构、公检法司、经济总类等42个部类,200多个分目。对内全面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外全方位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范敬宜:一部改革的活字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惊悉范老于11月13日13时42分去世的消息,我们[WoMen]十分悲痛:没想到范老这么快就离我们[WoMen]而去了!呼啸的寒风卷起地面的落叶漫天飞舞,11月21日上午在八宝山,寒风凛冽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范老。默默排着长长的队伍,泪眼模糊中,与范老促膝交谈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脑海中一位改革[GaiGe]者的形象渐渐清晰。现把当时根据采访记录整理的若干片断拾掇成文,以寄哀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莫把开头当过头” 本文来自织梦
范敬宜为众人所熟知,始于那篇 1979年为《人民日报[RenMinRiBao]》所全文转载的《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在一次茶叙中,我们[WoMen]请范老介绍这篇文章的始末,范敬宜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娓娓道来。 本文来自织梦
1979年春天,天气乍暖还寒。刚刚经历那场历史性转折的人们,似乎还未完全从严冬中走出,怀疑、责难改革[GaiGe]的情绪依旧弥漫。3月,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冷风。3月15日,《人民日报[RenMinRiBao]》在一版头条刊登了署名张浩的来信,这篇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说现在农村[NongCun]资本主义倾向抬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应当保持稳定,反对“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一时间,谣言风起。
dedecms.com
安徽凤阳在农村[NongCun]经济改革[GaiGe]方面走得最早,受到的冲击自然也最多。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指示安徽省委给《人民日报[RenMinRiBao]》写信,反驳张浩。3月30日,《人民日报[RenMinRiBao]》头版发表安徽省农委辛生、卢家丰的来信,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尖锐批评了张浩的信给农村[NongCun]造成的混乱。出于平衡,《人民日报[RenMinRiBao]》当天还发表了一封支持张浩的来信。 copyright dedecms
除了安徽,全国各地也在观望。范敬宜所在的辽宁省也是如此。“当时《辽宁日报》收到的来稿几乎都是某某党支部率领群众向资本主义势力进行[JinXing]回击这类内容。报社农村[NongCun]部的同志很困惑,为了弄清究竟怎么回事,决定分头下去搞调查研究。” 本文来自织梦
范敬宜去了辽宁省西部的贫困山区建昌县——对于这里,他很熟悉,1966年到1978年的十余年中,他曾作为“右派”在这里劳动改造了十余年。
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干部们的反应:“现在农村[NongCun]全乱了,资本主义势力泛滥,到集市去看,什么都让卖了。”有些反映更强烈,“我现在晚上根本不敢开会,怕回家路上遭地主富农暗算。早上到井边挑水,看到地主成分的人来了,我就站到一边让他先挑,怕他把我推到井里去。” 织梦好,好织梦
可是,在熟悉的普通社员家里,看法却完全相反。他们说:“现在太好了。”“怎么好?”“都活起来了。”他们说,以前连种点土豆都说成是资本主义,都没活路了,现在可好了,开始有了自主权。 织梦好,好织梦
意见反差这么大,究竟是为什么? dedecms.com
范敬宜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县里,找到县委书记马汉卿和副书记张化成。“根本问题是多年来我们[WoMen]的干部被‘左’的思想禁锢住了,满脑袋都是阶级斗争,现在一放开,反而不知道应该怎样走了。看来,要落实三中全会的精神,关键是各级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两位书记的肺腑之言让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采访结束以后,范敬宜根据所见所闻,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真实情况,写了一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登在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的一版上。 本文来自织梦
5月16日,《人民日报[RenMinRiBao]》一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文章,肩题是“《辽宁日报》记者[JiZhe]评述当前农村[NongCun]形势”,主题改为《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还加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语,提出“作为新闻[XinWen]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JiZhe]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 内容来自dedecms
由于这篇报道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改革[GaiGe]开放这一主流,所以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范敬宜也名闻全国。回忆这段历史,范敬宜感叹不已:“做梦也不曾想到,那篇不经意中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被人民日报[RenMinRiBao]转载后会产生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切都像发生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