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每年一版,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市各一位负责同志担任编委,内容采用部类编辑法,分设国家机构、公检法司、经济总类等42个部类,200多个分目。对内全面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外全方位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报记者 李怀宇 摄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10年10月23日,学界在美国纽约举办了夏志清九十华诞酒会。夏志清的好友、学生纷纷出席祝贺,马英九致赠“绩学雅范”的贺轴、“台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汎森亲手为夏志清佩上院士胸章。夏志清以85岁高龄当选2006年第26届“台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誉为迟到三十年的荣耀。 本文来自织梦

  欧美汉学界第一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为庆祝夏志清九十华诞,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主编的《中国[ZhongGuo]现代小说[XianDaiXiaoShuo]的史与学》一书赶在此前出版,此书副题为“向夏志清先生[XianSheng]致敬”,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全书撰写者汇聚了刘绍铭、李欧梵、庄信正等名家,其中有夏志清先生[XianSheng]的门生友人、再传或私淑弟子,也有夏济安先生[XianSheng]的学生和故旧,还有与夏先生[XianSheng]时相往来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杰出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数以上的学者都毕业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哥大是夏志清曾经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志清的学术发扬光大的重镇。

本文来自织梦

  王德威被视为夏志清的接班人,他认为:“欧美汉学界里,以涉猎之广博,影响之深远,而又在批评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XianSheng]可谓是第一人。《中国[ZhongGuo]现代小说[XianDaiXiaoShuo]史》自初版迄今已经五十年。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ZhongGuo]文学[WenXue]研究因为夏先生[XianSheng]和其他前辈的开拓之功,已经成为显学。不仅学者学生对晚清、五四以降的各项课题趋之若鹜,研究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尽管论者对夏先生[XianSheng]的专书根据不同理论、政治、甚至性别、区域立场,时有辩诘的声音。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另外一部小说[XiaoShuo]史出现相与抗衡,则是不争之实。”

内容来自dedecms

  刘再复作为夏志清的老朋友,专门写信热情赞颂夏氏兄弟为文学[WenXue]研究界的“兄弟双子星座”。刘再复的女儿刘剑梅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导师是王德威,可谓夏志清的再传弟子。刘再复说:“我喜欢夏志清先生[XianSheng]的性格,他是很率直的人。夏先生[XianSheng]最大的功劳是让历史活埋的几个作家重见天光,特别是张爱玲[ZhangAiLing]。但是不能说张爱玲[ZhangAiLing]什么都好,我认为她是一个夭折的天才。她在早年写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是天才之作。” copyright dedecms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父亲读的是吴淞商船学校,却一生从商。夏志清1942年自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时,自称“当代中国[ZhongGuo]小说[XiaoShuo],简直不看,一直在研读西洋文学[WenXue]”。夏志清的长兄夏济安也是著名学者,去世时四十九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46年9月,夏志清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写了一篇研究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当时胡适从美国返回北大任校长,夏志清恰因留学之事有了和胡适面谈的机会。关于那次面谈的印象,夏志清说:“胡适看不起教会学校,一听我是沪江大学的毕业生,就大失所望。他对英美文坛的行情不熟悉,他说美国大学英文系的正派教授最讨厌艾略特(T.S. Eliot)、庞德(Ezra Pound),这是二十年前的老话,早已站不住了。那时候艾略特已经公认是英美的首席诗人、批评家。”但夏志清晚年自认对胡适越来越佩服。
织梦好,好织梦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图网 中国国情网 中国年鉴网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