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国家记忆 > 中国记忆 >

毛泽东得意之作 四渡赤水出奇兵究竟奇在哪--中国年鉴

  

  四渡赤水[ChiShui],被毛泽东[MaoZeDong]自称为军事指挥[ZhiHui]生涯中的“得意之作”。

  四渡赤水[ChiShui]是一组环环相扣的战斗[ZhanDou],从1935年1月中旬到4月初南渡乌江,中央红军[HongJun]在贵州、四川、云南的边界赤水[ChiShui]河流域转了三个月,走了110个城镇。整组战斗[ZhanDou]败中有胜,胜中有败,先败后胜,反败为胜。

  四渡赤水[ChiShui]把毛泽东[MaoZeDong]军事指挥[ZhiHui]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先胜后败 毛泽东[MaoZeDong]“复出”第一仗打得并不顺利

  遵义[ZunYi]会议根据黔北条件不利和国民党40万大军逼近的情况,决定调整战略方针,令中央红军[HongJun]北渡长江,会合红四方面军,到川西或川西北地区创建根据地。

  1935年1月20日,中央红军[HongJun]撤离遵义[ZunYi],向川黔交界处的赤水[ChiShui]、土城地区集中,准备渡过赤水[ChiShui]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

  1月27日,中央红军[HongJun]分三路向赤水[ChiShui]河中游东岸的土城镇前进,这里是黔北入川的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川军的刘湘不肯轻易放弃。川军先于红军[HongJun]进入赤水[ChiShui]县城,阻止红军[HongJun]北进,后面尾追的敌军又紧逼上来。毛泽东[MaoZeDong]主张在距土城镇西北五六里的青杠坡打一仗,消灭拦阻的川军。

  1月28日拂晓,毛泽东[MaoZeDong]“复出”后决策的第一仗打响了。

  青杠坡是狭谷地带,红三、五军团先利用公路附近的小山头包围了敌军,前半段打得顺利,一度突破川军的正面阵地。后来敌军增援部队又占领稍远的大山头,对红军[HongJun]进行了反包围。敌人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和优势装备,使作战形势立刻改变。红军[HongJun]处境非常困难。

  经审问俘虏发现,敌军不是事先侦知的四个团6000多人,而是六个团1万多人,且为川军战斗[ZhanDou]力最强的郭勋祺“模范师”。当敌军进逼到军委指挥[ZhiHui]部前沿时,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冲上前沿阵地,指挥[ZhiHui]军委干部团和回援参战的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拼死奋战,战局才得以稳定。

  战斗[ZhanDou]变成了拼消耗,但红军[HongJun]当时每人只有20发子弹,形势显然不利。

  当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由赤水[ChiShui]城北上渡江计划,立即撤出青杠坡,西渡赤水[ChiShui]河,再相机行事。朱德、刘伯承继续指挥[ZhiHui]红军[HongJun]坚持战斗[ZhanDou],周恩来负责指挥[ZhiHui]在天亮前架好浮桥,陈云负责处理笨重物资。1月29日凌晨,红军[HongJun]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猿猴场、土城两个地段的渡口西渡,然后炸毁浮桥,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这就是一渡赤水[ChiShui]。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图网 中国国情网 中国年鉴网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